每年的7月11日,是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纪念日,也是我国法定的第一个“航海日”,今年“航海日”的主题是“热爱祖国,睦邻友好,科学航海”。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,也是世界和平的使者和先进文明的传播者,他为什么要穿越时空祭拜妈祖的历史之谜,一直是人们考量的历史课题。
郑和为什么选择妈祖
明王朝实行海禁政策,即禁止私人制造海船出海贸易,所以明代史料记载的妈祖神话,几乎都是与保护使节有着关连。郑和七下西洋期间,自始至终与妈祖文化关系密切,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史迹。七下西洋,必须面对的是航程千难万险,尽管郑和得到明永乐帝(朱棣)的大力支持和远航船只、生活物资、航海技术等的充分准备,但是当时的科技落后,自然环境恶劣,随行将士们的思想要用什么来激励,精神上要有何种“境界”的寄托。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性问题。在当时,妈祖文化已传播、发展,在人们的脑海中,特别是航海者中,妈祖已占据其他任何神灵都替代不了的地位。郑和选择了妈祖来作为七下西洋的思想、精神的寄托,为七下西洋的成功奠定基础。郑和下西洋至今已600年,妈祖文化的不断演绎和发展,与郑和七下西洋重视妈祖文化的决策是分不开的。 郑和七下西洋,自明永乐三年至明宣德八年(1405-1433),历时28年,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就有三万七千多人,船舶长44丈、宽18丈的就有62艘,规模之大前所未有;前后七次所经国家凡30多国,这样的空前壮举,较之葡萄牙的达·伽马由伊斯兰教徒导航横渡阿拉伯到达科泽科德早80多年,为我国海洋发展、对外交流等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。
郑和为什么要在福建开洋
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要选择在福建开洋呢?郑和深知,下西洋活动是一个万分艰巨的任务,史无前例,无经验可借鉴。当时,福建造船工业已十分发达,福建出洋的人也比内地多,多少了解一些外域情况。福建籍人员有高超的航海技术水平,郑和使用许多福建人作为得力助手,除王景弘外,还有福建福清人李贵和、福建长乐人黄参等,且福建人大都是妈祖信仰者,在精神上有依托。郑和认定要借助妈祖的灵力,战胜困难,所以他在战略上选择了福建与妈祖。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南京出发,顺流而下,在江苏太仓出海,又选择在福建的长乐做为出洋的“候风点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郑和虽为阿拉伯后裔,但在宗教信仰上是个多元信仰者,且善于利用宗教力量,在七下西洋期间把一些自然现象造成的巧合,人为地描绘为妈祖的灵助,以此激发将士们战胜困难的信心。 郑和如何塑造妈祖神力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朝后,就极力推波助澜,描绘一些妈祖灵验的情景,还付诸行动,如奏请朝廷褒封修建妈祖庙。奏章得到明成祖朱棣的批复,下诏在南京龙江建天妃宫,并特加“护国庇民灵应弘仁普济天妃”封号。 据清朝乾隆年间出版、林清标辑的《敕封天后志》载:永乐七年,钦差太监郑和往西洋,水途造遇狂飚祷神求庇,遂得安全归,奏上奉旨,差官致祭……宝钞各五百贯。” 郑和为了使更多人信仰妈祖,把祭拜妈祖活动规格化。奏请皇帝,由皇帝下旨来诉说妈祖的灵验和功劳,然后对妈祖进行褒封,还由皇帝颁发诏书建造妈祖庙。如《湄洲屿志略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……制曰:惟昭考纯正圣妃林氏粹和灵惠,毓秀坤元,德配苍穹,功参玄造。江海之大,惟神所司佑国庇民,夙彰显应。自朕临御以来,屡遣使诸番及馈运粮饷,经涉水道,赖神之灵保卫匡扶,飞飚翼送,神光道迎炎欠,忽感通捷于影响,所以往来之际悉得安康,神之功德著在天壤必有褒崇,以答灵贶、兹特加封‘护国庇民、妙灵昭应、弘仁普济天妃’,仍建庙于都城外,赐额曰:弘仁普济天妃之宫,爰遣人以牲礼庶羞致祭,惟神其鉴之。”这道诏书明确把妈祖再次褒封,赐宫名庙额,修建妈祖庙,这在当时是何等影响力。 之后,郑和每次下西洋回朝都奏请朝廷对妈祖进行褒封,到处修建妈祖庙,这一切都是在宣传妈祖的灵验,使各次下西洋中将士们对妈祖有了连续性的依托。
郑和曾否前往湄洲祭拜妈祖
郑和虽把对妈祖的神化作为鼓舞随从的将士们一种战略性的“精神寄托”,但郑和对妈祖的尊重、敬抑也是虔诚的。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、妈祖研究专家周金琰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,郑和七下西洋活动中曾多次进行祭拜妈祖,分别于永乐三年、七年、十三年、十五年、十六年、十九年、宣德五年、宣德六年来湄洲妈祖祖庙祭拜妈祖。其中两次是郑和奉命亲自致祭:第一次在永乐七年(1409年),也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代表朱棣皇帝到湄洲妈祖庙褒封妈祖;第二次在宣德六年(1431年),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福建长乐停留时代表皇帝到湄洲祭拜。 周金琰还说:“郑和下西洋,选择福建作为中途候风点,除地理因素、物资因素外,也依托妈祖作为精神支柱来战胜困难。妈祖信仰文化也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。”湄洲妈祖祖庙大殿中塑有郑和雕像,在江苏太仓,原郑和纪念馆就在妈祖庙内。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,把郑和下西洋与妈祖文化都连在一起。如今,妈祖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,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思想感情的纽带,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桥梁时,其中应有郑和的一份功劳。
文章来源: 侨乡时报
|